全国咨询热线: 156-3176-3921

工程案例

客户案例

老年服务案例丨独居老人难以信任他人“3W”工作法来破局

来源:竞博官网首页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6-14 05:55:19

  独居老人因长期独处,缺少有效的社会互动,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疏离感,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。这种状态使得社工在服务中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与之建立信任关系,进而影响服务效果。笔者参与了由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民政局与爱德基金会联合发起的“好邻居敲敲门”项目。在服务中,笔者运用“3W”工作法,成功搭建起与独居老人之间的信任桥梁,为后续服务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下面就以笔者服务一位独居老人的具体过程为例,阐述“3W”工作法的实际运用。

  康伯(化名),73岁,离异后独居多年,无子女,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症,依靠微薄的拆迁补贴生活。康伯不会做饭,主要靠面包与泡面度日。姐姐是他唯一的亲人,会不定期探望他,帮他改善伙食。但近几年,其姐姐身体每况愈下,渐渐无暇顾及他。康伯是社区的重点关注对象,每逢节日,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上门慰问,但康伯不以为意。康伯遇到困难不喜欢向外界求助。一次他洗澡时不慎摔倒,无法站立,直到第二天才被姐姐发现。

  社工掌握康伯的基本情况后,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,首次登门探访康伯。交流时,社工发现康伯与人沟通的意愿不强,仅被动应答。经过后续几次探访,社工初步梳理出他的服务需求,并与他商讨服务计划。但康伯态度消极,对社工的建议敷衍回应,也鲜少吐露内心想法。

  考虑到康伯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症,社工设法为他配备了“防走丢手环”,却遭到拒绝。康伯认为社工提供服务是“为了钱”,尽管社工多次说明来意,他依旧心存疑虑。

  由此,社工深刻认识到,要想保障后续介入取得良好效果,与康伯建立起稳固的信任关系是关键。

  麦卡利斯特(McAllister)将信任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,并认为不同的信任类型会影响合作行为,因为不同的信任会引起不同的社会决策启发模式。认知信任取决于对某人过去的表现和可靠性的评估;情感信任则来源于与他人的社会互动,表现为对他人能否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福利的信心。通过对康伯情况的梳理,笔者运用“3W”(即Why-为啥不信任、Who-谁能帮我搭建信任关系、What-做什么才能建立信任关系)工作法,从“原因-主体-方法”三个层面着手与康伯建立情感信任与认知信任关系,推进服务进程,提升服务质量。

  社工多次与康伯及其姐姐开展个案会谈,并运用支持性与引领,探索康伯难以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,具体如下。

  过去的生活经验影响了案主对人际关系的看法。社工了解到,康伯年轻时性格开朗,多才多艺,待人大方,结交了很多朋友,但同时,也有一些人会借着“朋友”的名义向他索取。后来,康伯与最好的朋友合伙做生意,却被朋友骗了,这几乎摧毁了他对朋友的信任。其前妻的出轨又加深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绝望。在与康伯的交流中,社工发现他经常表达“任何人都靠不住”,存在“别人说要帮你,那是面子话”的非理性信念。过去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不愿社交,更难以相信别人。

  长期的封闭性独处使案主“习得性无助”。离异后,康伯独居生活了将近30年,除了一周两次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,其他时间都待在家里看电视,基本没社交。长期的独处生活,使康伯逐渐封闭自己,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,难以信任别人,面对困难也不愿意向他人求助,陷入了“习得性无助”状态。他曾有过几次发生危险的经历,幸运的是被姐姐及时有效地发现,才免于受到更严重的身体伤害。而如今姐姐无法像从前一样频繁看望他,他的居家安全状况堪忧。社工问康伯:“如果您的姐姐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您处于危险中,您该怎么去办呢?”康伯答道:“那也没办法,假如发现不了就说明我命数到了。”

  社区无意中的行为使案主产生了排斥心理。社区将康伯列为重点关注对象,不定期地予以关心慰问。起初,康伯对社区的关怀给予积极回应,满怀感激。然而,社区曾在上级领导巡察时多次邀请他配合工作,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摆拍行为。这些举动让康伯逐渐心生误解,认为社区对他的慰问是带有目的性的。而社区未能及时察觉康伯的误解并与之沟通化解,跟着时间的推移,康伯对所有“工作人员”的帮助都产生了抵触情绪,也不再愿意主动向社区寻求帮助。在社工探访的前期阶段,康伯反复强调:“你们不必来看望我,不过我可以向领导说明你们来过了。”

  家人——搭建桥梁。姐姐是康伯最信任的人,也是最希望社工为康伯提供帮助的人。因此,邀请康伯的姐姐参与服务过程,由她向康伯介绍社工的角色与功能,有助于康伯放松警惕,搭建社工与康伯的沟通桥梁。于是,社工抓住服务前期建立关系的机会,通过康伯姐姐的协助,争取获得康伯的信任,服务后期再逐渐弱化康伯家人的参与。

  社工——澄清纠正。为减弱康伯的警惕心理,社工首先对自身角色与服务目的进行澄清,在与康伯接触过程中反复强调社工的工作内容、价值理念,并表达“帮助您是我们该做的,不收费”“我们只希望您好好的,别无所求”等观点。多次澄清后,康伯逐渐放下戒备。针对康伯持有的“任何人接近我都带有目的性”的非理性信念,社工运用理性情绪疗法与其辩论,使其意识到过去与人交往的经历并不能代表所有人际交往的情形。

  邻居——构建网络。社工在个案探访时发现,邻居徐阿姨会经常探望康伯。康伯的姐姐不方便过来探望时,偶尔也会委托徐阿姨帮忙照顾康伯。康伯与徐阿姨已经为邻多年,互相熟悉,且对徐阿姨并不排斥。鉴于此,社工决定发挥邻里互助的优势,将徐阿姨发展为“好邻居”志愿者,与康伯结对帮扶。经沟通,徐阿姨表示非常乐意为康伯提供帮扶。经过培训后,徐阿姨天天都会开展“敲门”服务,确保康伯的居家安全状况,并及时向社工和社区反馈。此外,社工还链接其他“好邻居”志愿者,为康伯提供生活便利服务、血压血糖测量等服务,满足了其降低居家安全风险、精神慰藉、健康维护的服务需求。通过结对帮扶机制,社工帮助康伯构建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。

  由于认知信任取决于对某人过去的表现和可靠性的评估,因此,要想取得康伯的信任,社工需要用可靠的实际行动来增强康伯对服务的信心。前期接触中,在邻居与康伯姐姐的协调下,社工与康伯的关系有了一些进展,但仍没有实质性的突破。社工与康伯关系转变的契机是在一个雨天。由于康伯不会做饭,一日三餐缺乏营养,身体每况愈下,因此,社工与康伯协商后,决定教他做一些简单的餐食来均衡营养,同时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,延缓认知障碍症进程。然而,第一次约定做饭当天却下起了大雨,但社工仍冒雨出行,准时到达康伯家中。康伯见到社工,有点出乎意料,说:“下了这么大的雨,我以为你们肯定不来了。”社工表示:“既然答应您了,就一定会做到的。”那天,康伯非常认真地学习做饭,社工第一次看到了康伯脸上的笑容。此后,康伯对社工的态度明显转变,开始逐渐向社工敞开心扉聊天,与社工见面时的口头禅也由“你们怎么又来了”变成了“你们怎么才来”。社工通过多次用实际行动表示服务的可靠性,获得了康伯的认可,逐渐让康伯建立了认知信任。

  社工为康伯提供服务时,秉持“案主自决”原则,发挥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功能,鼓励康伯表达内心想法,并通过协商沟通确定工作方式。例如,社工经常运用支持,通过语言和动作对康伯予以肯定和回应,让他真切感受到被接纳,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,更乐于倾诉想法,在与社工的互动中逐步建立起信任纽带。

  此外,社工在服务过程中格外的重视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。一方面,采用“苏格拉底式提问”引导康伯反思自身改变;另一方面,通过量表测量、满意度调查以及收集周围人的评价等方式,使康伯直观地看到社工介入的成效,进而增强对社工的情感信任,树立改变的信心。

  回顾服务康伯的历程,社工运用“3W”工作法,不仅敲开了康伯的家门,更走进了他的内心。如今,康伯在态度、观念、行为及生活小习惯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转变。

  交流时,康伯会主动找话题,甚至向社工展示才艺。他的观念从“没人会真心帮我”转变为“世上好人多”,还形成了“有困难找社工”的意识。“好邻居”志愿者的“敲门”行动,也让康伯与邻居结下了深厚情谊。

  生活中,康伯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健康餐食,也愿意走出家门参加社区公益老年学堂活动。在这期间,他在居家安全、健康维护、精神慰藉、生活便利等方面的需求均得到满足。此外,丰富的社交和生活内容,加之社工采用植物疗法、音乐疗法等干预,有效延缓了康伯认知障碍症的进程。